第(2/3)页 正因为如此,满朝文武早就盼着太子标能够即位称帝,取代洪武皇帝。 他们深知,太子登基后,定会延续仁政,朝堂气氛会更加宽松,官员们无需再因苛法而惶惶不安,更能安心施展抱负;百姓也能在仁政之下,过上更安稳富足的日子。 如今皇帝主动禅位,正合百官心意,他们怎能不兴奋、不激动? 满朝文武纷纷齐聚礼部,为禅位大典建言献策,从大典的仪仗规格到祭天的祝文措辞,无不细致商议。 六部百司更是全员动员,工部加紧修缮天坛与奉天殿,户部筹备赏赐百官的绸缎银两,兵部安排京营士兵维持秩序,整个应天府都因这场即将到来的盛典,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。 百官热议的焦点,除了禅位大典的流程,便是新帝的年号。 虽说明年才会正式改元,可群臣早已按捺不住,纷纷上奏提议年号——有人提议“永熙”,取永享太平、天下熙盛之意;有人提议“景和”,盼江山景明、百姓和乐;还有人提议“昌隆”,愿大明国运昌隆、绵延万代。 朝堂之上,关于年号的讨论热火朝天,连民间百姓都纷纷猜测,新帝会选用怎样的年号开启新时代。 御书房内,朱元璋、太子标、朱高炽与朱雄英四人也围坐在一起,笑呵呵地商议年号。 朱元璋率先开口,目光落在太子标身上,语气带着几分欣慰:“标儿自出生起,便被朕寄予厚望,如今能承继大统,也是秉承天命。朕看年号便叫‘承天’,既显天命所归,也盼你能承续大明国运,不负天下。” 太子标闻言,微微躬身致谢,而后说出自己的想法:“父皇,儿臣以为‘建文’二字更为妥当。父皇以‘洪武’为年号,凭武力定天下、开国立业;儿臣愿以‘建文’为号,从以武开国过渡到以文立国,弘扬文治、发展民生,让百姓能在太平盛世中安居乐业,也与父皇的功业相承相接。” 朱雄英与朱高炽对视一眼,突然异口同声道:“祖父、父亲,我们觉得‘AK’这个年号最好!” “AK?”朱元璋与太子标皆是一愣,满脸疑惑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