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世间没有卖后悔药的地方,只因二弟桓云升官,桓温一时高兴,答应了入京朝拜,又担心自己有去无回,被强留京师。后悔之余,桓温便把三弟桓豁和军师郝隆(字佐治),召唤帐中,求计于这两人。 三人各座,桓温道:“今日太后加封二弟江州刺史之职,一时兴奋,答应了入京之事,现在想来,酒后多言,甚是后悔。” 桓豁问道:“兄长因何后悔?” 桓温道:“桓、庾两家联姻,是太后的面子,庾希那心思,只有庾氏一家独大,必不容我。只恐入京,又要受其暗算。” 郝隆道:“在下以为,大将军回京,庾希不敢暗算。” “为何?请佐治细言之。” 郝隆道:“殷浩一介文士,自恃才高,自比孔明,便北伐中原,一败涂地。岂不知,诸葛亮五伐中原,皆不能胜,殷浩只恐也是如此。殷浩兵败,庾希更无北伐大略,满朝文武必将仰望桓氏,谁还敢暗算?” 桓豁道:“小弟以为,太后力主联姻,绝非想软禁兄长,而是便于借助兄长之力,只有桓、庾两家和睦如初,太后方能安心坐朝。若是指望扣留兄长,稳定军心,江东士族众多,太后要扣留多少人才能安定天下?” 听了这番论述,桓温点点头:“听三弟与佐治先生如此一说,桓某心中方无顾虑,前去订亲,派谁合适?” 只见桓豁作揖道:“订亲之事,小弟愿为桓家亲使。” “谁都可去,唯三弟不可去。” “这又为何?” “此番太后保媒,三弟回京,必然召见,若真把你留宫里,岂不耽误大事。” 桓温笑道:“为兄与你说笑,你与郝隆先生,乃是左膀右臂,我言听计从,缺一不可。定亲之事,还需另选个读书的人,就命吾儿桓伟,代我前去。” 征西大将军桓温安排三子桓伟,前往京师,与右将军王羲之会合,一同前往会稽郡山阴县,参与上巳节,这才引出: 三月初三订亲帖,欲将桓庾复和谐。 本为恩怨暗潮动,从此节时映天街。 桓伟,字幼道,桓温膝下第五子,是桓秘待嫁女儿的堂兄,作为娘家代表,虽然年方只有十五岁,但在东晋年间,已是成年男子。桓伟的秉性,与桓氏众将颇为不同,与三叔桓豁略微近似,也是位好文不好武的读书人,与王羲之这般高士相处一起,文风浓郁,相得益彰,桓温选派桓伟极为适宜。 桓伟跟随王羲之返回,参与订亲之事,二人乘马相伴,与王羲之相比,桓伟毕竟辈分小,年纪小,又是读书人,对王羲之是毕恭毕敬。 桓伟问道:“王将军安排订亲,在京师便可操办,何故东去会稽,选在山阴兰渚山之下?” 王羲之道:“王某在东山求学之时,曾与桓豁、谢安、庾希一同读书诵经,此地山林秀美,怡然养人。京师建康,烦嚣之地,搞个修褉节会,竟是朝廷要员,倍感庸俗,故而选在兰渚山。” 桓伟问道:“不知山阴,有何妙处?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