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果不其然,钟玉荣的言论一出,很多正在关注直播的林力伦粉丝,都在骂他“哗众取宠”,“瞎BB”。 “也不能说是反作用”,钟玉荣也看到了弹幕,他稍微收敛了些言辞,“必须承认林力伦对歌坛还是有贡献的。 他将西方音乐体裁很好地做了本土化,从兼容并包这一点上来说,他做得非常不错。 只是,他过于依赖西方音乐,而忽略了基于传统之上的革新。 他的作用,在于让大家更好地开拓了在音乐类型上的眼界,但绝不像很多人评价的那样,让歌坛获得了新生。” “我看到弹幕上有人说,‘优胜劣汰’,既然林力伦成功了,而‘华夏风’没成功,那说明听众的选择,就是更喜欢林力伦的音乐风格,而不是‘华夏风‘。钟老师,您觉得呢?”李亚东一边关注弹幕,一边道。 “我觉得这话不正确“,钟玉荣眉头紧蹙,“世上不仅有优胜劣汰,还有劣币驱逐良币。 我就问个简单的问题,林力伦、赵学桐,还有任杰的歌,有多少,尤其是那些拼贴了西方音乐体裁的作品,各位是还在听的? 应该没多少人在听了吧? 我相信现在绝大多数人还在听的,由他们创作的歌,应该都是他们的慢情歌。 我再问个问题,林力伦现在最流行的歌是慢情歌《恋爱告白》,但除了这首歌,他最经典的一首歌,大家比较公认的又是哪首?” “《月上柳梢头》。”李亚东、蔺诚和周协齐声回。 “没错,林力伦最经典的歌就是《月上柳梢头》,而这首歌恰恰是一首华夏风的歌。 大浪淘沙,沉者为金,华夏风其实从没有,也不会被淘汰。 无论林力伦写了多少首所谓的经典歌曲,采用了多少种音乐体裁,把流行音乐做到了什么样的高度,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,他最最经典的歌曲,依然是他少有的‘华夏风’歌曲《月上柳梢头》。 这说明什么? 说明西方音乐哪怕再盛极一时,但在我们国人心目中,最认可的永远只会是‘华夏风’的歌曲。 再有,现在网络上,古风音乐非常红。 比如蔺诚的《问南风》,前不久就曾风靡大街小巷。 这也说明‘华夏风’没有被淘汰。 恰恰相反,随着我们国家日益强大,西化的影响虽然仍在持续,但很多人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。 我们那时代的‘华夏风’,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。 可这个时代,源于民族自信的‘华夏风’,我相信一定会获得成功!” 钟玉荣言辞铿锵,有理有据。 他的这番话一说完,深觉认同的李亚东,几人当即纷纷鼓掌。 “钟老师这番话,非常的有见解。”李亚东接话,“我也认为‘华夏风’以后一定会成为国内的主流。这也正是我们这期《今夜有话题》用‘华夏风’做主题的原因。” “大家应该都知道最近网上‘华夏风’这个词很火吧?”李亚东左右转头,分别看了蔺诚和周协一眼。 蔺诚和周协齐齐点了点头。 周协边点头,还边道:“顾洲的新专辑把这个词又带火了。” “没错,顾洲的新专辑《初》发售后,‘华夏风’这一概念再度在网上走红起来。钟老师,您有听过顾洲的新专辑么?” “有。” “那您认为顾洲的《初》销量那么高,跟大家所说的‘华夏风’有没有关系?” “那肯定是有关系的。 如果没有关系,‘华夏风’这个词为什么会再度走红? 就是关系大了,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。 我个人非常喜欢里面的《东风破》这首歌。 它的开头第一句‘一盏离愁,孤单伫立在窗口’,大家觉得比起‘I will be here wating for you’来,是不是更能拨动我们的心弦? 是不是更有意境和韵味? 二胡、琵琶、扬琴,是不是一样能传递流行音乐之美? 我们华夏是文明古国,几千年来,几经沉浮,从来只有别人的文化被我们吞噬,而没有我们的文化被别人吞噬一说。 我也从不认为西方音乐,能凌驾在我们的‘华夏风’音乐之上。 在我看来,《东风破》这样的基于传统‘华夏风’之上,革新了流行音乐风格的歌曲,才是真正优秀的流行歌曲。” “我也是这么认为的。”周协插话,“以前我并不怎么喜欢顾洲的歌,觉得他的歌很吵。但是顾洲的这张新专辑,至少有几首歌是真的很有我们华夏特色之美,我很喜欢。” “所以你现在也是顾洲的粉丝?”李亚东笑问。 “现在暂时算半个粉丝吧,但如果顾洲继续再出更多跟《东风破》一样优秀的‘华夏风’歌曲的话,我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支持他。” “看来要获得围棋第一人的认同非常不容易。”李亚东笑了笑,随即转头看向坐在他右侧的蔺诚:“蔺诚呢? 你是唱古风歌的,在古风圈,应该是名气数一数二的歌手。 你觉得顾洲的‘华夏风’和你们的古风,比起来有什么不同? 还是说,其实是一样的风格。” “这个……”,蔺诚顿了顿,“我觉得他的歌,跟我们古风圈绝大多数的歌还是不同的,而且,差别还挺大。 比如,他的歌风格非常多样。 《东风破》、《江南》和《花田错》三首歌,应该是《初》里比较有代表性的‘华夏风’歌曲。 但同样是‘华夏风’,这三首歌,节奏旋律迥异,每一首风格都截然不同。 可我们古风圈的歌,说实话很多歌,曲调都大同小异,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,连唱腔都差不多,以至于一些歌,你听了以为是这个歌手唱的,可其实完全是另一个歌手唱的。 我就常常被人认作是其他歌手。 而我已经算是圈子里,比较有个人特色的了。 第(2/3)页